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四川竹編:竹海深處的技術活

平樂位於四川省邛崍縣,這裡各家各戶的農民都有自己獨特的竹編技術。但是製作的東西大都是一些工藝簡單,竹篾粗大的日常用品。在民間,人們往往管擅長竹編的工匠叫做「篾匠」。

從成都出發,乘汽車經過318國道大概兩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到達平樂古鎮。平樂建鎮的時間現在已經沒有文字可查,但是從現存的資料來看,平樂鎮大約在隋代就已經存在了。所以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

平樂自古就盛產竹子,距離古鎮九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山地叫做「蘆溝」,這裡常年生長著上萬畝的慈竹,蘆溝裡山高水深,一年四季氣候潮濕。古時候,當地人曾經利用這裡的竹子造紙,而且形成過相當的規模。現在,古法造紙的工藝已經漸漸消失。

尹祚國的家就在蘆溝裡,平時他和80歲的老母親生活在一起,他編製竹斗笠的手藝相對別人的更加精密和細緻。

在編製竹器之前的第一步就是破竹劈篾。竹篾的寬窄完全根據竹編的需要而定。竹青層比較堅韌,竹黃層比較鬆脆。技術好的人往往將竹條劈成兩到三層之後再使用。

新做好的竹編曬席水分較多,一般要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擱置一段時間才可以使用,一床標準的曬席一共要用250匹竹篾條。在編竹之前,如果篾條過干,還要在水中浸泡,否則竹篾很容易折斷。

編織竹篾條其實就是經緯交織,這種方法有些類似於織布時的經紗和緯紗,尹祚國編斗笠主要的手法是「挑」和「壓」。

編製過程中,始終是挑起兩條經篾壓住一條緯篾,這是竹編中最常見的「挑二壓一」的方法。

編製一件竹器關鍵在於最後的收口。尹祚國編斗笠用的是一種牢固耐磨的收口方法,他用幾根細篾條平行排齊,沿著邊緣依次縫製。這種方法類似縫衣服時的鎖邊兒。為了保持篾條的平行整齊,手藝人用一個竹製的小工具加以束縛。 縫製後的收口部位光潔整齊,這是製作斗笠所特有的收束方法。根據這樣的速度,尹祚國一天可以編四個,而斗笠在當地的售價是兩塊錢。這樣一個月下來,尹祚國做斗笠的收入能夠達到兩百多元。

蘆溝裡居住著200多戶人家,這裡的竹子就是他們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,農民將竹子劈成竹篾條,再用這些篾條編成各種生活用品。有時候,也做一些外地的訂單,製作建築用的竹簾子。

早上五點,李顯全,李顯貴,向文良三個人找到了一片合適的竹子,做竹編要選擇兩三年生的慈竹,當地人認為向陽生的竹子比背陽的竹子好,這種竹子彈性大,韌性好,不易折斷。另外,慈竹竹節長,不生蟲的特點使它成為了竹編最好的原料。他們每個人一天要砍七八百斤的竹子,竹子每一百斤左右捆一捆,售價在三至四元。2003年蘆溝實行了退耕還林之後,農民經營竹林要比單純種地收入高的多。
返回列表